五月是市北区心理健康教育月,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积极落实教育局要求,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、特色社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,助力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!
孩子们从走入学校大门的第一天起,便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。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,认知、情感、意志、性格等多方面也在快速地发展。作为一所新样态的学校,我们始终关注学生的身心协调,全面发展。自建校以来,青岛大学双语实验学校一直致力于将社会情感教育(SEL)融入教学实践的研究,每一位青实教师始终牢记老师,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,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、品行、品味的“大先生”。
近日,在市北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会上,我校郑天汇老师就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情绪,执教了一节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区级公开课《百变的南瓜灯》,获得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。
情绪南瓜灯
课堂上,郑老师以南瓜灯的百变表情贴纸为线索,串联起各个板块,带领学生在各环节中体验、感悟、思考、分享,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。在课程设计上,郑老师充分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,以儿童化的语言和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,自我感受。并创造性地以《头脑特工队》动画电影贯穿整一堂课,借助活泼可爱的动画片情节与学生建立情感互通,更好的体会不同情绪给自己带来的不同感受。
在认识不同情绪的板块,英文元素的加入,让心理课也有了“双语味”。
“趣味音乐会”、“故事版拼图”、“情绪观察室”……在这些有趣而有意的活动中,孩子们通过多种不同的途径感受情绪的多样与多变。
创新心理课
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,因为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的知识,而是希望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外活动,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中懂得认识与了解自我、发展自我的重要性,进而能够主动地去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。
郑老师注重通过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、直接的、具体的经验认知,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及多向交流互动的体验感,让学生在思考和体验中,完成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体验。郑老师还整合现场资源来设计问题,触及心灵,让学生有话可说,有感而发,善于发现学生分享中的情绪和情感契机,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行为。同时,郑老师对学生分享观点的尊重、聆听时的专注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,帮助学生总结和梳理课堂里积极的、有意义的表现,助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和迁移课堂知识。
市北区心理教研员徐璐老师从课程设计、课堂氛围、课程效果等方面对郑老师的课做了细致点评,充分肯定郑老师课堂上的种种亮点,对于此节课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学生的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,种下一粒健康的种子,就会长出一棵参天大树。
在青实,我们的每一位教职工都是孩子的心灵导师,教会孩子去爱自己、爱别人、爱世界,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。在充满爱的校园里,我们将陪伴孩子共同成长,让教育带着温度落地!做健康、阳光、善良、智慧的新时代青实少年!
供稿|心理组